Skip to content

副食品系列之二 蛋白質加蔬菜泥 (Meat / Fish and Veggie Purees)

聊完初期的蔬菜泥,蛋白質該接著上桌了。

蛋白質是建構身體各器官、組織的來源,也是構成身體內酵素、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角色,是生長快速的寶寶們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。同時,隨著寶寶月齡增長、活動量開始增加,更能提供飽足感 (才不會半夜又餓了)。

滿六個月左右,於中餐加入動物性蛋白質

首先嘗試半顆蛋黃,水煮蛋煮熟後壓成泥,連續嘗試三天 (我搭配南瓜)。

接著添入魚肉:選擇中小型魚類,如:鱸魚 (小型魚)、鮭魚 (中型魚)。少吃大型深海魚,減少攝入因食物鏈而累積的重金屬。

白肉:火雞絞肉雞絞肉

紅肉:羊絞肉牛絞肉。最後是介於紅、白肉之間的豬肉

接觸動物性蛋白質初期,先讓孩子的腸胃逐漸適應,同樣都至少連續嘗試三天。肉品先選用脂肪量低者,減低消化上負擔,但無須刻意地去除所有油脂,適量的動物性油脂也是天然好油。

我大多選擇一半以上的蛋白質來源是紅肉,目的是為了補充母乳寶寶易缺乏的鐵質 (配方奶已添加)。做法是同一天的中餐與晚餐,其中一餐是紅肉,另一餐是魚肉或白肉,甚至兩餐都給予紅肉。

另外於八個多月時嘗試雞肝、牛肝,往後也偶爾給予,可搭配其他肉品成一餐雙主菜。肝臟的購買請選擇有信用、安心飼養的來源店家。

烹煮

初期用最簡單的蒸熟即可,可與其他食材一鍋蒸煮,省時省力。後期也可用簡單炒熟,或是親子共食的煮法 (起鍋前分開調味)。盡量不選用烹煮時間長,如:燉、煨的方式,其優良蛋白質已被破壞。

調味

無使用鹽。不過我會加入非葉菜類的蔬菜搭配,以增加鮮甜。為提高效率,可將一次烹煮的絞肉,分二到三小份,選用不同蔬菜搭配,如此一來即便短期間攝取同一種肉,也能交替口味不膩口。八個月大左右,偶爾添加微量的西式香料,以嘗試更多不同的味道 (之後篇幅再述進階版搭配)。

是否需要加入高湯

基本上食材本身提供的營養已足夠,額外的使用高湯則對於風味上有加分。我自己在初期沒有添加,後期偶爾使用一點當天家中恰好煮的湯,不會特地熬製,大多只用熱開水。

保存

除了魚肉以外,其餘肉品製作完畢可置於有蓋分隔冰磚盒冷凍,隔天取出放置於封口夾鏈袋中冷凍儲存 (減少食物吸取冰箱異味),標示內容物及製作日期。

 

調整一餐完整比例 (體積比)

給予蛋白質的同時,也繼續提供蔬菜類,維持一餐中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源。這個比例我參考了幾位台灣與美國醫師的建議,我自己思考了實際操作面,希望應用他們的想法進入菜色的分配。通常我用目測煮熟後的體積,沒有一一秤重。

整體大略的比例= 1:1:1,這三項分別為

  1. 綠色葉菜類 + 澱粉主食*
  2. 非葉菜類的蔬菜或澱粉類含量高的根莖類 + 澱粉主食*
  3. 動物性蛋白質 + 調整口味的非葉菜類蔬菜 + 澱粉主食*

我自己的飲食習慣是不同口味的菜與肉分開吃,姑且試試分成三碗餵食,想像成是餐桌上的三盤菜餚,and it works。

*澱粉主食:米飯為主,同時部分混搭了糙米、或其他全穀類、或豆類 (也可單獨用),除了增加澱粉主食的營養價值,也降低了全使用白米產生的黏稠感。有時也用馬鈴薯。

第一是考慮熱量必須足夠;第二考量口感與質地,加入澱粉類,質地較滑順,肉品不會顯得乾柴或具顆粒感。

無論蔬菜或是肉品,我會加入用量至少佔 1/3 至 1/2 比例的澱粉主食。有些蔬菜含有高量澱粉,處於分類的模糊地帶,也可作部分主食 (如地瓜、山藥、玉米、栗子),若使用這類食材搭配,米飯的量我會減少至 1/3,或完全把這類蔬菜用量當作澱粉。

晚餐的副食品

中餐給予蛋黃嘗試沒問題後,晚餐也開始給予完整的一份 (三碗),份量只有中午的一半,日後緩慢增量。不於晚餐時刻給予新食材嘗試,以免夜間發生不便處理的突發事件。

餵食順序

六個月大之後,中餐與晚餐的餵食順序,從原本的先母奶後副食品,改成先餵食副食品後母奶,逐漸地調整主、副角色。

 

6-9個月繼續嘗試新食材 (在此之前已嘗試過的種類請見系列一)

這時期的孩子,其實不太會挑食,正是嘗鮮的好時機,因此我會盡可能尋找不同食材 (避開苦寒的蔬菜)。這時期恰逢回台一個月,有幸地享受了台灣的夏季時蔬。

綠色葉菜類蔬菜

空心菜、甘藍菜、皇宮菜、豆苗、川七、小松菜、小芥藍菜、小白菜、菊苣、茼蒿、芝麻葉 (arugula)。

非葉菜類蔬菜

紅色甜菜根、蘆筍、芹菜、白蘿蔔、秋葵、四季豆、蕪菁 (turnips)、玉米 (少量)、茴香 (fennel)、茄子、青椒、番茄 (少量)、山藥、胡瓜、玉米筍、新鮮黑木耳、韭菜花、栗子、筊白筍、香椿、絲瓜、荸薺、冬瓜、牛蒡、菇類、大頭菜 (kohlrabi)、蓮藕。

全穀類:莧米 (amaranth)、非洲小米 (couscous)。

植物性蛋白質:豆腐、鷹嘴豆 (chickpeas)、納豆、毛豆。

 

簡易菜單範例

將大人的餐桌菜單,規劃成簡易的寶寶版,其實並不難。

綠色葉菜類蔬菜:

A菜 + 米飯

小松菜 + 米飯 + 莧米

羽衣甘藍 (kale) + 米飯 + 藜麥 (quinoa)

 

非葉菜類蔬菜:

山藥 (單獨吃) & 甜菜根 (單獨吃)

綠花椰菜 + 馬鈴薯

甜椒 + 鷹嘴豆

胡瓜 + 米飯 + 紅扁豆 (lentil)

秋葵 + 地瓜 + 米飯

韭蔥 (leek) + 豌豆仁 ­+ 馬鈴薯

白花椰菜 + 少許芹菜 (刮除外層纖維) + 馬鈴薯

納豆 + 南瓜 + 蒸熟梨子泥

 

動物性蛋白質

雞肉 + 蕪菁 + 馬鈴薯

羊肉 + 紅蘿蔔 + 茴香 + 米飯

豬肉 + 茄子 + 香椿 + 米飯

牛肉 + 青椒 + 馬鈴薯

 

之後將繼續聊水果、香料、一天的飲食,及更多進階版口味搭配。

祝有好胃口!

Digiprove sealCopyright secured by Digiprove © 2018

One Comment

  1. Wen-Shin Wen-Shin

    Hi 易安,
    這個問題,我也發生過一次。
    我的作法:
    如果是使用手持攪拌棒,先加水與馬鈴薯以外的食材先行打碎第一次,馬鈴薯蒸熟趁熱用湯匙壓扁、弄碎成團狀,再加進已打碎第一次的泥,快速混合幾下,如此一來馬鈴薯不會經過太長時間的打碎過程,澱粉質較不容易釋出過多。如果是用調理機,也可後加馬鈴薯。
    我自己的經驗是配肉泥比較不會出現過度黏稠的情況,配菜泥可試試上述的方法,或是用米飯取代部分馬鈴薯的用量。

    馬鈴薯的選擇,可用澱粉質含量較低的品種,通常我不用Idaho或是Russet,我最常用的是red potato, purple potato, fingerling potato。

    如果用全白米,也會比較黏稠,混合其他穀類和糙米可改善。
    通常是在打碎前加水,打碎過程發現攪打不動或感到十分費力,就表示得再加少許水,水的用量寶寶可接受的濃稠度而決定。通常蔬菜類所加的水較少 (因許多蔬菜本身含水量較高),肉泥所需則較多。

    謝謝妳的問題:)

Comments are closed.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